常熟美术
常熟市美术家协会
国画 油画、版画、水彩 书法 篆刻 设计平面 工艺美术
美协组织 美协展览 其他
艺术团体 艺术机构 艺术工作室
首页 新闻快递 当代作品 国画 油画、版画、水彩 书法、篆刻 摄像摄影 设计平面 工艺美术 历届展览 美术馆 博物馆 其他 社团机构 艺术团体 艺术机构 艺术工作室 民间收藏 艺术家访谈 历代名人 联系我们
学术交流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对高考美术教学理念的反思和探究
编辑:Admin ┊ 来源:孙亚文 ┊ 查看次数:1/3774 ┊ 字体:T  T  T

 

【摘  要】      只要你稍微转换一下视角,世界就会呈现一个全新的样子。我们期待着能引领自己的学生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观看新的景象,这一定很有意味!

【关键词】       再现   表现  艺术的科学表达  情感表达   有意味的形式    

      “笔墨当随时代” !这是中国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不管在各时代的画坛和学术届引发什么样的争论,其核心就是观念需要随时代发展的问题。在西方,十九世纪末的塞尚、凡高、高更等艺术家们首先质问了千百年来的审美传统和艺术的说教功能,于是艺术发生了观念上的革命,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大门。固守着传统的原则与标准,只会把艺术引向一个举步艰难的尴尬境地。基础美术教学作为艺术发展领域的基石,其启蒙阶段艺术观念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以后艺术道路上的发展。作为每一个在基层从事基础艺术教学的教师,怎样提高在新形势下的专业素养和对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探究。是每个专业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

凡从事美术高考基础教学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往往都会积累一套行之有效的应付美术高考的模式,并在每年的高考指导中如法炮制,甚至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近年来随着美术新课程深入和各高校美术招生考试方式的改革,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一应考模式慢慢不再奏效了。面对一群在艺术道路上蹒跚学步的孩子,教师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艺术观念的形成。怎样提高美术教师在新形势下的专业素养和反思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也就成了每个专业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对传统教学理念中“艺术的科学表达”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这个物体我以前没有画过,在色彩上不知道怎么画,也不敢画。” 时候老师可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引导学生分析对象的造型、明暗特征与色彩的关系或通过示范让学生得到直观的认识;二是告诉学生眼前的对象只是一块特定形状的色彩,你首先考虑的只是物体的形状和色彩怎样合理呈现在自己的画面上,然后再考虑细节特征和质感等等。实践中或许学生在塑造形体上有所欠缺,但对色彩本身的关注和表达可能津津有味,甚至会有出乎意料的色彩效果……两种不同的引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更加关注客观理性的再现,后者则更倾向于主动的表现,我们不能说两者谁优谁劣。

    在美术基础训练中 ,当学生在再现一个对象时就必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准确地再现出它的轮廓线的长度、方向、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也就是说,它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然事物的“几何――技术”性质再现出来。此习惯沿变到现在,就是极力要求学生们把对象看作是体面和方向的集合体,这种教学法强调的是如何按照科学原理的创作,本文把它定义为“艺术的科学表达”。

    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大师大卫特,就用这样的绘画理念塑造出了庄严肃穆、单纯而又高贵的艺术图式。前辈大师的作品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用这样的图式承载了时代的精神特质,在图式的背后诠释着对社会的关注和崇高的艺术使命感,它是精神的物化。

 二.现行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理念理解的偏差及产生原因

        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考模式和功利教学理念,把写实观念引向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把技法和科学还原作为了基础美术训练的目标,使学生狭隘地禁锢在了物象的“几何――技术”表达上。现行的教学模式和绘画理念让我们终于学会了科学地掌握绘画语言的同时,也逐渐地失去了用自己澄明的眼光体察对象的机会和可能。画画被当作科学技术来看待,评判也就有了量化的标准,但画画不是比谁画的更圆,比谁画的更对称的技术活。长期的训练已经使学生慢慢习惯于过多注重模拟客体――再现自然物象的表达。

    其教学模式的教条和单一,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大都沿用苏俄的美术教学体系,写实的理性表达几乎成了绘画的唯一标准并形成了一种传统。

    其次是老师在上课时往往会从基础知识入手,接下来就是技法的传授,如何用笔、用色彩塑造形体等。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也因能画像物体而感到很有成就感。了解基本知识、掌握技法当然很有必要,问题是教师、学生都把这种技能的训练看成重要的核心内容,而忽视了绘画除了再现事物的功能外,还要有很强的感染力、象征意义并引发联想。到了大学里由于受其基础教学的经验影响,又几乎将这种教学模式故伎重演。

    还有现行的艺术类高考的标准几乎又是写实这种形式,考试制度主要还是考学生的造型能力,色彩自然要为造形服务,用色彩去塑造形体,色彩作品中过多地考虑了素描的因素,而减弱了色彩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和学生往往持这样的观点:用写实方法来应付考试,只要画得像,考试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多少笔可以画就一个罐子,多少笔可以画成一个苹果……虽然此法能真实地再现物体,但教出的学生只能是考试机器,只会机械、被动地描摹客观对象;而写生中那种鲜活的感受,主观的思考,对画面的处理等都在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统治下荡然无存。

    再有书店里美术技法教材的铺天盖地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的需要和大众的认同。苹果的画法、五官的画法、美术高考30天速成法……不一而足。这使学生造成了这样的错误认识,以为苹果三笔刻画就是本领,应付美术高考有捷径可寻,当绘画艺术异化成技法的123……时,当把“写实”当成了“写真”时,精神性的关照、情感的表达又何从谈起?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画室一个面貌,画面上留下的只是物象的躯壳也就在所难免。“摹写物象外形只会被物象外观所妨碍了,结果只成一种形式,内容不充实,形式纵是炫目,也是虚伪的浅薄的作品。”――刘海粟

    这种观念在现今的美术高考应试训练中成为主流,与启老师的教学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好的教师教规律,不是把固定的经验主义模式强加给自己的学生。这种在“艺术的科学表达”幌子下的所谓经验,麻木了我们的感觉!

    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目标不是画画的终极,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更不是从一而终的标准。而现在学生的眼睛不自觉地蒙上了一层经验主义的尘埃,本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不是否定以前科学合理的审美精神,只是想试着拂去尘埃,让学生的眼睛变的澄明起来。

 三.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达――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怎样把握美术教学的方向,既要符合艺术规律,又要考虑在艺术考试中取得不俗的表现,这是我们美术专业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我们的高考训练中,也希望能探索一条新路。 欣慰的是近几年很多美术院校在考试理念上的改革呈现这样一种趋势,即更注重学生主管能力的表达,更强调考生的独创性。特别在20世纪后的艺术观念上更加关照个体的情感的表达,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正在质问着千年来的传统审美说教。现代绘画理念颠覆传统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思潮,更是一种发展。

    康定斯基说:“绘画有两种,一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物质的描摹是通过视觉的神经刺激,感动观者,这是外在的;精神的绘画才是通过心灵的激荡产生的共鸣……” ①当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教学工作者更加关注物象的个性表达即情感表达。

   “一个艺术形象决不仅仅是知觉活动的产物,它是再现活动的产物。是区别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标志”②对这一理论理解为创造意识即“第一自然”加工为艺术的“第二自然”而不是第一自然的还原。在这点上,我国古代的艺术家也早有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指的是自然万物,“师法自然”告诉我们“第一自然”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视觉经验。“物随心生”才让我们创造出了“第二自然”。

    所以我们现在能理解塞尚不再服从于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注入主观解释的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把“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我们也看到了凡高笔下的明亮的色调与颤动奔放的生命之树,马蒂斯浓烈平涂的色彩和轻松的线条给人们带来的愉悦。这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④

 四.“绘画只是一种看的方式” (贾克梅蒂)

    贾克梅蒂说过:“绘画只是一种看的方式”怎么看?决定了怎么画的问题。每个人观看方式的不同,有意味的形式也就不同,也带来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④阿恩海姆的这句话揭示了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基本特质,也再一次阐述了有意味形式的真正含义。

    在与同行们的交流中常会有这样的观点,刚学画的学生连一个苹果也不会画,技法没解决怎么让他去考虑画面的主观表达?这看似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技法成熟后,才有可能去驾驭画面的自我感受或形式的探索。然而学生们在接受了这种培养后,不但未能使得自己对表现性的反应敏感起来,就连自己原有的那点本能反应能力,也受到了压抑和破坏,使他们更热衷于把笔触和色彩努力附庸在形体机构与冷暖关系上,把注意力纠缠在空间、体积、光影……的桎梏中难以自拔。这样的绘画理念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基础训练中慢慢不自觉地陷入平庸和机械的境地。所以当学生因为技法上的熟练表达而引来同学们羡慕目光的时候,我们专业教师应该时常提醒自己,作为艺术的启蒙者,我们该教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态度?

    创造“有意味的形式”才是绘画语言的基本特征,首先就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看方式!而现在我们却把“看”和“看见的现象”混淆了。引导学生怎么观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这种教学法是这样的:老师让一个模特成耸肩姿势坐在地板上(这只是一个“看见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看见的表象),但老师并不把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在这个姿势的三角形形状上,而是启发学生感受这种姿势传达出的表现性质。如看上去紧张,那缩成一团的身体充满了潜在的力量等,再要求学生把这种表现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精神关照的“看”的方式)。在作画时学生并不是不注重他的比例和方向,而是把他作为体现这种表现性的因素,每一道笔触的正确与否,都是看他是否捕捉到了这一题材的表现性质而定,这与把它们当成纯粹的“几何――技术”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只有一个表现性的主题,才能引导学生们很自然地把那些适合目的的形式选择出来,因为它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地使用自己的一切组织能力,滤去表象所掩盖的真相,把被再现事物的表现性发掘出来――这就是一种符合艺术规律的“观看方式”

        当学生在色彩写生中面对器皿、水果、衬布等实物组成的画面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先把直接显现的直观经验暂时搁置起来,存而不论,避免一切先入之见。努力打破原有观察色彩和形体的模式,只是把对象看作有特定形状特征的颜色,然后在这些大小、高低、方圆不同的形状色彩间,反复寻找色与色、色与形、线与面的关系律动,于是在我们的眼里慢慢呈现出了自己的秩序。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把它理解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艺术本体是形式,而点、线以及美术作品物质材料属性所产生的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问题”(吴冠中语)。我们从有限的、表面的物象视觉中解放出来,把人的视觉思维能力推向无限广阔的领域,以全新的观看方式带来的情感体验观照着艺术本身。

    对在艺术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一颗健康艺术种子的萌芽,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呵护。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会经常与习惯经验发生冲突,只有在“看”见的现象中寻找“有意味的形式”――这才会是真正贴近艺术规律的表达。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只要你稍微转换一下视角,世界就会呈现一个全新的样子” 。我们期待着能引领自己的学生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观看新的景象,这一定很有意味!

    本文只是对基础美术教学理念作了一个浅显的思索,权当是抛砖引玉。作为一个基层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只是对这一传统体系衍生出的伪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探索并完善这一理念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会分别从“色彩基础教学中意象语言的表达”和“素描基础教学中形和神的关系”等课题来进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论艺术中的精神》   康定斯基       

③《视觉思维》        鲁道夫. 阿恩海姆     光明日报出版社

  《艺术》             克来夫.贝尔